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美國社會是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視不平等為當然的社會。在教育領域尤其如此。美國人認為,稀缺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應當由那些社會地位高,家庭經濟好的學生獲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夠支付得起高昂學費,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先天稟賦條件比較好,受教育程度高,畢業(yè)后有父母和家族的關照,也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既說明了教育的質量,也可以更好地回饋母校。
但是,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普遍都有一個毛病:缺乏欲望——因為他(她)已經什么都有了。為了讓他們有足夠的動力迎接挑戰(zhàn),必須有另外一些家境貧寒的人來刺激他們。出于這個目的,私立大學在有限的招生計劃中拿出一部分招生名額,并提供獎學金,為家境貧寒但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財務資助。這些學生的智商很高,普遍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希望出人頭地的決心,他們會非常珍惜上帝賜給他們的機會,將來也有機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存在會激起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迫使他們也加入到奮發(fā)向上的行列里來。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在一條鯰魚的刺激下,其他沙丁魚加速游動,保持活力。一般說來,家庭經濟好的學生心胸比較寬廣,視野比較寬闊,但失之安逸;家庭經濟差的學生視野比較狹窄,容易急功近利,但吃苦精神比較強。這兩類學生都能從對方身上學到自己所缺乏的東西。這才是美國大學特別強調生源多樣性的根本原因。生源多樣性固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砥礪,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確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但從根本上說,生源多樣性是為富裕階層的教育提供服務的一種方式,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教育制度。自然,這樣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出來的人,在價值觀上也就符合美國有錢人的利益了。所以美國多位總統(tǒng)不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世界上推行霸權主義自有其教育制度上的緣由。
當然,這是美國私立大學的做法。對于公立大學來說,它考慮的主要是公平問題,也就是解決讓所有人有接受教育機會的問題。教育質量的問題就退居次要地位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頂尖的一流大學主要是私立而不是公立的原因。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你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耶魯大學在中國招收的學生成績不一定最高的原因。因為耶魯大學已經招收了美國本土成績最好的學生。它到中國來選的十個人也好,八個人也好,一定是美國學生最缺乏的那一類人。換句話說,一定是最有特點的,最符合美國人需要的人。成績自然不需要最好的——它何必要不遠萬里來遙遠的中國去尋找成績最好的學生呢?美國本土就有——當然也不能低于耶魯?shù)娜雽W要求。
中國的教育問題是世界上最復雜、最棘手的問題。首先,它面臨的受教育群體太龐大,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樣面臨巨大的受教育人口壓力——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就超過了歐洲某些國家人口的總和。
其次,中國的教育體制在“文革”階段基本上被摧毀了。所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其他社會領域要么在改革,要么在開放,但教育領域面臨問題的卻是重建(司法領域面臨也是類似問題)。當其他社會領域已經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得差不多的時候,教育的重建任務才基本完成(當然也在邊重建邊改革)。這時候再去改革,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民眾現(xiàn)在對教育的意見很大,這并不奇怪。
||
上一篇:善政還是惡政:教育部禁止中小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利弊得失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