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一些暴發(fā)戶,錢多的花不完,于是很多有錢人家就把自己的子女送進歐洲的貴族學校,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當一名貴族,去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富與貴是兩回事!貴族的真正含義不是奢侈無度,紙醉金迷,而是一種責任,大部分中國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別墅、買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實際上,這不是貴族精神,這是暴發(fā)戶精神。在我們中國人的概念中,貴族學校就應該享受貴族般的條件,有貴族樣的生活。
但是英國貴族學校的學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還要經(jīng)過非常艱苦嚴格的訓練,這甚至比平民學校還要辛苦。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區(qū)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zhì)的,貴是精神的。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無疑問,是貴族。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yè)后,哈里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
英國二戰(zhàn)的時候有一張照片流傳得非常廣,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到倫敦的貧民窟進行視察,他站在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口,對里面一貧如洗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這體現(xiàn)了對底層人的一種尊重,而真正的貴族是懂得尊重別人的。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協(xié)和廣場,一個行將被處死的囚徒,上斷頭臺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馬上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則是如此坦然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幾分鐘后,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異處。兩個世紀之后,時任法國總統(tǒng)的密特朗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真誠地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為了拯救備受煎熬一生的靈魂,決意把所有的家產(chǎn)分給窮人,隨后他離開自己遼闊的莊園出走了,帶著聶赫留朵夫式的懺悔,最終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荒蕪的小車站……他就是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多年后,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托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么列夫·托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于全人類……”
這幾位主人公盡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著貴族的爵位、封號。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貴族精神是一種低調(diào),貴族精神是一種慷慨。洛克菲勒帝國,那個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學的時候,過的是貧窮的生活,自己燙褲子,自己縫鈕扣,不抽煙,不喝酒,不隨便到劇院去看電影,和他爸爸一樣,把每一筆開支都記在小本子上。這些人看起來很節(jié)約,但是并不小氣,因為在面向社會進行捐贈的時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爾·蓋茨,后來把他名下所有的財產(chǎn)全都捐給了社會。看既節(jié)約又慷慨,這也是貴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
貴族精神更是一種擔當,從中世紀,每當自己的國家有戰(zhàn)爭,歐洲貴族都是要親自上陣,而且身先士卒,很多人為此戰(zhàn)死,這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中國的富人更應該發(fā)揮貴族精神,至少你的社會財富更多,如果外敵來犯,你的損失是最大的,難道你真的能給鬼子點著煙,說,皇軍,花姑娘大大滴有?然后把自己滿意的大胸女人獻給皇軍?貴族精神的高貴之處,那就是干凈地活著,優(yōu)雅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他不會為了一些眼前的現(xiàn)實利益,去背信棄義,去不擇手段。否則就算你富可敵國,你也只是一個低劣的暴發(fā)戶而已!少研究點女人奶子,多為社會做點貢獻,憂國憂民,才不枉富貴一場。
·上一篇文章:直擊“最長寒假”補習大戰(zhàn):治不了的“絕癥”?
·下一篇文章:反思衡水中學存在的土壤更重要
轉載請注明轉載網(wǎng)址:
上一篇:反思衡水中學存在的土壤更重要
下一篇:直擊“最長寒假”補習大戰(zhàn):治不了的“絕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