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幾乎市面上所有的中外育兒書籍,她全看了一個遍,但愈發(fā)困惑。她訂雜志。這一期說:生命在于運動。好不容易運動了一個月,第二期雜志又說:生命在于靜止。“當場就被打蒙了。”董雯嫣說。
她終于想通:對世界的認識,不能完全來自信息。如果沒有很完整的獨立個體,信息是干擾,不是幫助,它會讓人失去中心。
她開始了漫長的尋找,學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求佛問道。
有類似經歷的還有Bonnie。不過,她對教育意義的探尋,在孩子出生以前就開始了。
很多年以后的一場咖啡早茶會,當Bonnie坐在北京麗都廣場的星巴克,吃著帕尼尼,和若干國際幼兒園的媽媽們討論著中國教育缺憾、雙語文化下的均衡發(fā)展時,Bonnie心里想:“你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教育體系,那就從自己開始改變。”
種一棵樹,在孩子腦里最終,董雯嫣找到了華德福這個概念。
華德福教育始于1919年的德國,是奧地利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基于人智學理論發(fā)展起來。人智學理論由基督教教義衍生,吸納了大量東方哲學元素,是強調人的身體和心靈協(xié)調發(fā)展的全人教育。如今,華德福學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2004年,第一所中國大陸華德福學校在成都成立。
“從每個孩子出生那天開始,他的靈性就超過了你們所有的成人,然后你保護他的靈性就對了;然后在保護的基礎上給他一些引領。”
思路是一致的:跳到體制外。而不同的父母,又各有倚重。董雯嫣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完整獨立的人格和靈魂。王曉峰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各方面都強。Bonnie則希望孩子能進美國斯坦福大學,她很喜歡商學院的一句校訓:Change Lives, Change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world。(改變生活,改變組織,改變世界。)
她建議媽媽們從閱讀開始培養(yǎng)孩子。于是2013年,Bonnie創(chuàng)建了一個叫“Readfirst(閱讀第一)”的微刊,定期給家長提供書單,推薦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分析國內體制下的一些問題,幫助家長如何去適應以及調整自己。
她經常提起公民教育。“所謂公民教育就是,學會尊重你的家長、你的老師、你周圍的人,遵從公共秩序,不要隨地吐痰,穿整潔的衣服。這種公民教育中國現(xiàn)在是缺乏的。”
而這時的Bonnie也在一家韓國教育集團擔任北京總經理。
一次,在首爾的一堂英文文學精讀課,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正在精讀《海底兩萬里》。老師要求他們寫一篇關于尼莫船長的性格特征,5分鐘即興寫完,然后上臺去做演講。
Bonnie眼前一亮。美國私校的英文授課模式——培養(yǎng)學生們用英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批判思考和邏輯性思考的能力,她感覺這是中國市場所缺乏的。從2012年開始,Bonnie和她的同事們將這種名為Elan(伊萊)的教育模式引入了中國。
這是基于這樣一種西方思維發(fā)展起來的“英文健身房”。這里全英文環(huán)境,像是在中國高樓大廈里的一塊飛地。孩子們可以在這里讀到海量的英文分級原版圖書,在外教輔導下,開始創(chuàng)造性寫作和學術寫作。比如,分析莎士比亞的作品,羅密歐和朱麗葉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戲劇用的是怎么樣的場景?讓孩子去寫一個自己的故事或一部自己的戲劇。
“就像在孩子的大腦中種一棵英文樹,樹根就是對孩子的英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邏輯思考的能力。只有根扎得越深、長得越密,吸收的養(yǎng)分越多,這棵樹結出的果實‘英文讀、說、聽、寫能力’才越甜美。”Bonnie認為。 ||
上一篇:政治局集體學習幕后
下一篇:中國富人的教育移民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