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他帶我們夫妻倆去德國玩,路上我們父子兩個一起把《德意志史》讀掉了;今年他帶我們去匈牙利、奧地利和瑞士,我們又一起把哈布斯堡王朝的歷史也讀掉了。邊讀書邊游覽這種歷史痕跡很濃的國度,我們的體驗比別的游客豐富得多,也快樂得多。
我提倡閱讀,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當閱讀成為習慣,也就是自主學習成了習慣。
我們學校從2006年開設專課專用的“課外閱讀與家庭勞動指導課”,排在課表里,要求孩子在初中四年實現至少1200萬字的閱讀量。這個課我自己上。
法寶2:運動
我還關心兒子的體育鍛煉。這其中有個客觀原因:他小時候個子小,我怕他不愛運動,以后長不高。
兒子小學四年級時,學校報興趣小組,選擇項有奧數、英語等等。我鼓勵他報籃球。他后來一直保持著打籃球的愛好,到大學都還是院隊主力。他還喜歡散打、游泳等運動。現在在香港還保持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習慣。
我的觀點是:運動很重要。
在學校管理上我也遵循這個想法。所以,復旦二附中很強調學生的閱讀量和體育運動。
我們學校操場不大,但裝滿了籃球架,因為初中生最適合打籃球,籃球是向上的運動,利于身體成長,又是團體運動。二附中的學生籃球打得很好。
法寶3:實踐
我們在“課外閱讀與家庭勞動指導課”中把家庭勞動也放在里面,要求學生在家里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培養(yǎng)。我對兒子也是這樣要求的,必須承擔家庭的一部分責任。
我們要求學生要學一定的家務勞動技能。
預備年級上學期要學會洗衣服;下學期要學會種植花木;初一上學期要學烹飪,要會燒一菜一湯一主食。
烹飪課到最后,三四個人為一小組到其中一人家中,大家各自獻出自己的手藝,最后圍在一起共享勞動成果。家里的大人負責攝像,最后驗收就是在教室里播放這些錄像,孩子們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這會成為他們很美好的人生回憶。
我的觀點是,孩子要學會自理,要學會關心他人,而首先要學會關心家人,這樣以后才能關心同事,這樣走上社會與人相處才不成問題。
另外我們重視學生和社會的交往。
我們學校有一個采訪系列,每個孩子要經歷三次采訪:預備年級采訪家長,初一采訪學長,初二采訪學者。
三個輪次下來,對學生的鍛煉很大。事先的計劃、過程中的溝通、采訪后的歸納整理,最后還要匯報。
因為和復旦的關系,我們的孩子近水樓臺,采訪過的學者中包括很多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比如談家楨、楊福家、葛劍雄等等,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在放開階段,復旦二附中的學生要做許多事:讀這么多書,做那么多采訪,另外還聽每月一次的學者講座,還要組織在市內行走體驗、到云南貴州寧夏行走體驗等等。這樣的學生比別人幸福,發(fā)展后勁也足。
親密親子關系的四個小貼士
貼士1:家人充分交談的氛圍非常重要
做老師的有一個職業(yè)優(yōu)勢,就是有很正常的作息,每天晚飯全家人都可以一起吃。我家每天晚飯時間就是全家人充分交談的時間。
家里充分交談的氛圍對孩子成長是非常有用的,對親子關系也非常有益。至今,我和兒子關系都非常好,幾乎無話不談。
貼士2:好父親的威信不用武力建立
因為溝通充分,我兒子長這么大,我一次都沒打過他。
哪怕他有點錯誤也是在我容忍范圍內,不用打他。還有些錯誤我會嚴厲批評他,他能明白,就沒必要打了。
事實上我父親也從沒打過我。
貼士3:必要的規(guī)則意識一定要建立
尊重和溝通不意味著無原則,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一定要建立。我對兒子的原則是,講清道理的前提下寸土不讓。
兒子進初中后,我給家中電腦設了密碼。
下一篇:為了教育孩子的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