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現代家庭教育常識   閱讀:

  來源: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MoMA喜歡漫畫。

  這一點眾所皆知——從我們的館藏,到各種關于漫畫的欄目(比如深受大家喜愛的“約繪MoMA”),都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漫畫或是圖像小說,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以美麗的圖像去呈現故事,很能引起人們共鳴;但漫畫能提供的不僅僅是娛樂——它還是一個神奇的學習工具。

  它能夠培養(yǎng)人們的語言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同時滋養(yǎng)著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表達——你可能會在心里嘀咕,有那么神奇嗎?

  我們邀請了作家和漫畫學者克里斯·加瓦勒(Chris Gavaler)來分享:關于漫畫這件事。

  格蕾絲·羅賓遜(Grace Robinson)為MoMA“約繪MoMA ”繪制的插圖

  01

  什么是漫畫?

  漫畫到底是什么?

  有兩種答案。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它們大多數時候以出版的形式出現,在報紙的趣聞欄目和漫畫書中的卡通中,較長的篇幅便可稱為圖像小說。我們把這種稱為“將漫畫視作媒介”。

  但這并不是你在MoMA能找到的大多數漫畫——如果超越了媒介層面而將漫畫視作一種形式的時候,就會完全不一樣。漫畫的第二種定義便是:并列的圖像。因此,如果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兩個圖像并將它們放在一起,便是以漫畫的形式在創(chuàng)作。

  第一種漫畫強調在語境中起作用,而第二種往往指向自身。兩種有時很難區(qū)分,第一種經常是包含了第二種。我們做這種說明,只是為了當你面對MoMA展墻心底產生“這也是漫畫?”的疑問時,給你一個大聲肯定的確認。

  彼得·哈雷,《爆炸單元房》,1994

  就比如安迪·沃霍爾的《杰奎琳·肯尼迪 III》,它由四張圖片組成,以2×2的網格排列,這是傳統(tǒng)漫畫中常見的布局。就算漫畫是無字的,我們通常也能按照默認的順序去“閱讀”漫畫。

  安迪·沃霍爾,《杰奎琳·肯尼迪 III》,1965

  雅各布·勞倫斯(Jacob Lawrence)于1941年創(chuàng)作的“移民”系列是將60張圖像膠卷式地排列在一起,一幅接一幅,講述一個有關黑人工人在二戰(zhàn)期間離開南方前往北方的故事。“移民”系列有傳統(tǒng)漫畫的元素,包含了文字,同時人物形象也是帶有簡化和夸張的風格。

  雅各布·勞倫斯在MoMA館藏展廳中展出的“移民”系列

  02

  漫畫有哪些元素?

  現在你知道了,漫畫不只是那些雜志里五顏六色的穿著緊身衣的英雄。當它作為形式時,可以涵蓋任何主題,也幾乎能在任何地方找到。

  想要加深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漫畫吧。它可以關于任何事,包含了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可能性。但是要記住五個要素:圖像風格、文字和文本框、文字和圖像之間的關系、畫之間所隱含的推理、布局。

  風格是有意義的

  哪怕是畫相同的題材,不同風格的漫畫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就拿“細節(jié)”這一點來說,當你創(chuàng)作簡單的卡通人物時,細節(jié)會被簡化為最基本的部分。而有的創(chuàng)作會充滿細節(jié),逼真得就像照片一樣。比如這幅卡羅琳·卡普斯(Carolyn Capps)創(chuàng)作的圖像,對于在刊物上發(fā)表的漫畫來說,這樣的細節(jié)密度并不多見。

  卡羅琳·卡普斯,《入夜#36》,2020年11月

  或是比較一下“約繪MoMA”中索菲亞·沃倫(Sofia Warren)和古諾·帕克(Guno Park)兩位插畫師畫的MoMA觀眾坐在長椅上休息的場景,前者的簡筆風格和后者的細致風格形成了不同的效果,也會引起觀者不同的反應。

  左:索菲亞·沃倫的插畫;右:諾·帕克的插畫

  風格幾乎可以改變任何主題。想一想這對你自己的漫畫意味著什么。如果你用卡通風格畫一個嚴肅的故事,可能會使故事不那么令人不安。如果用詳細而現實的風格來畫同樣的故事,你的觀眾就會更直觀地體驗到它。而如果你用詳細但夸張的風格來講述故事,效果可能會變得超現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觀眾。

  不過,誰說漫畫必須只有一種風格?根據時間、地點、視點甚至人物情緒的變化,風格可以在不同的圖像中轉化。一句話:風格并不獨立于視覺故事,而是它的主要工具之一。

  文字也是圖像

  漫畫中,文字也必須以某種風格呈現——從手寫體,到精心設計的圖形藝術。字體的選擇總是與圖像相關,就將文本當成是更大的圖像。仔細想想這一點就會有更多思考:如果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字體說話呢?如果一個角色的字體根據他們的說話方式而改變呢?

  在漫畫中,最常見的是將文字與對話框結合起來:以氣泡或框框的形式。加布里埃爾·貝爾(Gabrielle Bell)使用橢圓形的語音泡泡,手繪的邊框與她的畫作風格一致。喬安娜·阿維萊茲(Joanna Avillez)則避免使用對話框,選擇自由漂浮的形式呈現文字。

  加布里埃爾·貝爾的創(chuàng)作

  喬安娜·阿維萊茲的創(chuàng)作

  你也會形成自己的偏好。構成氣泡的線條是否應該與構成人物的線條相似?如果每個角色的對話框都有自己角色的專屬標識,那么即使沒有人物出現,讀者也知道誰在說話,會怎么樣?

  文字與圖像的結合

  一組文字的含義與周圍的圖像有什么關系:舉個例子,重復、互補、對比或分歧。

  當它們重復時,文字和旁邊圖像所傳達的內容大致相同。這是兒童繪本的標準,因為這種簡單的關系有助于語言的掌握。不過,如果你不是在制作繪本,就應該避免這種多余的內容。文字和圖片應該在它們的組合中各司其職。

  當文字和圖像相輔相成時,會為表達的內容增加不同的細節(jié)。比如文字是“喬整晚都在看情景喜劇”,而圖像畫著一個坐在沙發(fā)上大笑的人,那就是彼此互補。如果你不看圖片,你就不知道喬在笑,如果你不看文字,你就不知道喬為什么在笑。

  在羅茲•查斯特(Roz Chast)的漫畫中,文字和圖像相輔相成,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

  當文字和圖像形成對比時,會更加有趣,但在理解上也會更有難度。比如,文字顯示的是“喬喜歡看情景喜劇”,圖像卻畫了一個坐在沙發(fā)上、表情呆滯的人物,那就把問題帶給了觀眾——喬是否真的喜歡看情景喜劇?喬是一個不善于顯露情緒的人嗎?

  話語和圖像也可以發(fā)生分歧,沿著平行但不相關的路徑游蕩。如果喬的形象緊挨著 “水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流淌”這句話,就很難得結論它們到底是什么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觀眾不會嘗試。把任何兩樣東西放在一起,人類的思維就會嘗試對它們進行意義上的搭配。比如會有隱喻性的聯想:喬就像水一樣,總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做事。

  在本·帕斯莫爾(Ben Passmore)的《這很難》(This Is Tough)中,一個男子覺得他的女朋友正在描述她對藝術品的反應,但最后,他意識到她在描述他們的關系。

  圖像之間的推論

  推論也發(fā)生在圖像之間。這是漫畫形式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為無論一幅漫畫還包括什么,它都至少必須有兩個圖像,因此它們之間有某種關系。

  在傳統(tǒng)漫畫中,從一個畫面到下一個畫面通常也意味著在兩個時間點之間移動。然而,這也是一個很容易被打破的慣例。也許下一幅圖像引用了一段記憶,就像加布里埃爾·貝爾所做的那樣,她在分界線上標注上了“八年前”。

  或者圖像之間并沒有明確的時間順序,就像格蕾絲·羅賓遜所繪的MoMA場景是按照隨機排列的。

  你仍然可以在時間線上向前推進,但不妨出奇出新?第一個畫面:一個女人懷里抱著個新生的嬰兒;第二個畫面:一個墓碑。這便可以暗示一系列的故事。嬰兒出生了,活了很久,然后死亡;也可能嬰兒出生后不久就死了;或是“在第一次見到她的侄女后,喬去了他們母親的墳墓 。”——故事不就這么來了嗎?

  把它們放在一起

  我們已經談到了圖像和文字之間的關系。最后要考慮的一件事是它們的排列。一旦你有了幾張圖片,就可以開始實驗它們的位置。有些漫畫每頁只有一張圖片,這很好,但如果你有兩張或更多,你就需要考慮它們如何搭配——這在傳統(tǒng)漫畫中被稱為布局。

  布局會引導觀眾的視線如何穿過圖像,形成一個路徑。Z字形路徑是最為傳統(tǒng)的觀看路徑,因為這是文字閱讀的方法。也不妨通過打破預期來突出某些時刻,如果一個頁面上的所有圖像中只有一張比其他圖像都大,那么人們就會下意識地以為這張突出圖像中的內容就更為重要。

  丹妮卡·諾夫哥多夫(Danica Novgordoff)在“約繪MoMA”中的創(chuàng)作就偏離了傳統(tǒng)路徑,通過一頁一張畫的形式來表達故事。

  去實驗不同的排布,找到你感覺實在的內容或故事。不過也歡迎隨時扔掉慣例,試試抽象的漫畫又有何不可?漫畫形式的規(guī)則非常少。除非你決定這樣做,否則不要把自己框在里面

  動手畫吧:從哪里開始?

  漫畫會為每個樂于創(chuàng)作的人提供一個廣闊的世界,但新手們可能都會面臨的問題是:我該從哪里開始?

  其實并沒有什么最好的答案,除了行動——從習慣的方式,從手邊的工具開始。白紙和鉛筆;電腦上的繪圖軟件;如果是攝影漫畫,就是P圖軟件。

  如果實在沒頭緒,四個詞可以參考:故事、圖像、布局和畫布。雖然不一定按這個順序。

  切里·桑巴(Chéri Samba),“未經審判而被定罪”,1989-90年

  腳本優(yōu)先

  大多數出版的漫畫都是以故事為先,或者更確切地說,以文字為先。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更像腳本創(chuàng)作。

  就是說,你先寫一個故事,然后再根據文字配圖。或者可以求助,當有一兩頁劇本時,把它交給別人,請他們畫一張粗略的草圖,應該可以為你接下去的創(chuàng)作找一找視覺傳達的感覺。

  繪畫優(yōu)先

  在開始一個項目之前,許多藝術家會去做一系列研究,確定作品的視覺或主題元素。比如這是藝術家萊昂內爾·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為漫畫《Kin-der-Kids》所做的研究。

  對于一種根本不需要包括文字的視覺藝術形式來說,文字是一個奇怪的起點。所以其實,雖然“繪畫優(yōu)先”在漫畫創(chuàng)作中并不常見,卻更自然。你不需要在繪制故事之前“寫”出它。事實上,在繪畫之前你不需要知道任何東西,因為并不是為已經存在的東西制作插圖,而是通過繪畫從頭開始發(fā)明故事

  你可以先從涂鴉開始,在白紙上畫上各種人物、動物,或是它們的結合,然后選定一個作為主角,可以將這張圖像放在互聯網上去搜索來源,看看有什么新的靈感連接。接著,從一系列問題著手,“你的主角昨天吃了什么?”“Ta一生的志向是什么?”“Ta有什么朋友嗎?”來發(fā)展故事。

  布局優(yōu)先

  它也是從繪畫開始,但并非從圖像內容,而是從圖像的框架開始。這會影響你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走向。

  如果先是設置了均勻的格子,那么你也會不由自主地在每個單元格里分配權重相似的內容。但如果一旦有一個格子被著重強調了,那你就會思考,故事的哪些時刻適合被突出?又或許它不是按行排列,而是按列排列——什么樣的主題需要上下閱讀而不是左右閱讀?

  莉·安(Leigh Ann)在為每個格子填入圖像之前,都會先設置布局。請留意重疊的格子如何影響了她畫狗的動作,松散的結構也輔助了漫畫想要傳遞出的風格。

  試著創(chuàng)造一個不尋常的布局,然后問自己。這個布局想要講述什么故事?

  畫布優(yōu)先

  如果你還在猶豫不決,那其實也不必急著做決定:攤開畫紙,把上面三種方式都試一下。

  你會在不斷地嘗試中找到答案。如何開始畫漫畫,并沒有正確的方法,這意味著也沒有錯誤的方法。實驗,一直實驗,直到你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雷蒙德·佩蒂朋(Raymond Pettibon)創(chuàng)作的漫畫書插頁,

  并沒有固定方法。

  漫畫像所有人敞開著,畫漫畫,不一定意味著一定要成為漫畫高手,而是一個通往想象與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途徑——你會發(fā)現,生活和自己,都比想象中要有趣得多!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


    上一篇:你對孩子用對表揚了嗎?

    下一篇:都是本科 “大學”和“學院”到底有啥區(qū)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