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的構成要素
因研究的視角不一,導致各學者對其構成要素的說法不一,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1、“四要素說”。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Guy Claxton教授(2002)首先提出了學習力構建的四個要素,即通過四種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四種力量“4R”:順應/順應力(resilient/resilience)、策應/策應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反省/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互惠/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
2、“七要素說”。英國 ELLI項目以Guy Claxton教授的開拓性研究為基礎,后經(jīng)過深層次研究豐富了學習力的構建要素,并在語言表達上做了精確定義,它們分別是:變化和學習(Changing and Learning)、關鍵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意義形成(Meaning Making)、創(chuàng)造性(Creativity)、學習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策略意識(Strategic Awareness)、順應力(Resilience);該項目認為七個要素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屬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要素獲得發(fā)展,其他要素及個體的學習力水平亦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3、“綜合體說”。美國哈佛大學W. C. Kirby教授(2005)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豐富了學習力的內涵,并出版專著《學習力》,他認為學習力應該是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綜合體。此外,他提出:學習力還包括興趣、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等非智力因素。
  4、“六要素說”。“學習力六要素說”由著名學習力教育專家余建祥從教育學角度,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提出,是第一個基于實踐的學習力教育理論。學習力六要素主要包括學習心智、學習動力、學習意志、學習管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六大要素,這六大要素互相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任何一個要素的改善,都會促進學習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每個要素都有相應的訓練課程和體系,構成了完整的學習力教育課程體系。“學習力六要素”理論的提出,為學習力教育在中國的實踐和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下一篇:學習力建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