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經(jīng)驗還是:保持隊形,不要掉隊,更不能脫隊。雖然我們行政管理體系在不斷進步,但這種進度趕不上社會其他部分的突飛猛進,兩者之間存在著各種裂縫。對于深愛著孩子的家長來說,在路況不明的情況下,跟著既有路徑走是最安全的,另辟蹊徑,就意味著可能在若干年后掉進某一條裂縫的風險,誰敢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險呢?
“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懼”,前些年生育率的降低使現(xiàn)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這孩子承載著家長全部的愛。社會發(fā)展如此飛速,社會競爭如此激烈,上升的通道上不但擠滿了人,還可能埋伏著種種未知的意外,家長們很難做到不憂心忡忡。他們擔心孩子因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誤在了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就算擠進了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行列,卻在充滿著智力、權(quán)力和金錢競爭的群體中,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放下焦慮,學會愛
家長的焦慮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社會的痛楚與無奈,不但傷及自身,還殃及孩子。眾多教育專家呼吁:家長自身同樣是社會問題的受害者,需要治療和引導,拯救孩子應(yīng)當從拯救父母開始。
緩解家長們的焦慮,需要從做大社會資源蛋糕和分配好現(xiàn)有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兩方面入手。怎么落實,需要我們的教育機構(gòu)和教育主管部門沉下心來,妥善研究,切實推進改革,讓教育去功利化,回歸育人的本質(zhì)。同時在教育資源分配機制上,要更加公平和公正。心理學專家將控制焦慮總結(jié)為“事關(guān)勇氣、智慧、公平”,這是個穩(wěn)定情緒的金三角。在家長們學著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以獲得與孩子相處的勇氣、智慧時,社會的公平,也必須成為堅實的一角。
將個人的焦慮歸咎于社會看似正確,其實是另一種懶惰——“都是社會的錯,我是被逼的”,這是弱者心態(tài),誤人誤己。我們可以期待社會進步,但進步總是相對的,永遠不會出現(xiàn)一個“理想的、完美的” 社會,讓所有人都能輕松愉快地生活,讓所有的親子之愛都遠離壓力,其樂融融。在現(xiàn)有的大環(huán)境下,放下焦慮,學會愛,是中國家長最明智的選擇。
焦慮是源于對孩子的愛,這點誰也不懷疑,然而,放下焦慮,才能更好地去愛。家長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就應(yīng)該是一個有教育能力的人,而不應(yīng)該是個焦慮者。
我們應(yīng)該愛得更理智一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有的,“你”的家庭只是“你”的孩子。不要夢想尋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更不要期望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無論哪種教育思想,哪種教育流派,最后都要和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氛圍和孩子的個人特點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不迷信權(quán)威,也不盲目從眾,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再做判斷和決定。
我們必須愛得更節(jié)制一點。“我為你奉獻一切,為你含辛茹苦,為你忍辱負重”,在今天的社會,這樣的親子之愛并不值得提倡。也沒有哪個孩子,愿意自己承受的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的愛,無法教育出生機勃勃的孩子,無法培育出飛揚灑脫的心靈。再深的愛,也應(yīng)有所節(jié)制。有些家長為孩子付出了金錢、時間和精力,然而越付出越焦慮,最終出現(xiàn)了家庭中的冷暴力和精神暴力。一名教育學者說,“有些家長經(jīng)常告訴孩子,自己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甚至還要具體說出自己身上的哪種病是由于他造成的,這些‘付出’逐漸成了壓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負擔,最后一根稻草最終把孩子壓垮的時候,家長就成功地用焦慮的愛把孩子親手毀掉了。”
我們還要愛得更平和一點。臺灣女作家劉繼榮寫過一篇以女兒為藍本的散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大意是:她的女兒在班上是中等生,焦慮的她請家教、報輔導班,急切地想提高女兒的成績,但一說考試,女兒就厭食失眠冒虛汗,學習不進反退。不過,一次活動中,全班同學竟然都評選她學習平平的女兒為“最欣賞的人”。她女兒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劉繼榮感嘆道,長大后,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不驅(qū)趕著孩子去參與激烈的競爭,允許他“坐在路邊鼓掌”,有時反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在競爭和焦慮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和心理失衡。家長們要學著用淡定平和的心態(tài)和以長遠的眼光重新審視對孩子的教育。
上一篇:科爾曼報告改變美國公共教育
下一篇:女老師求婚男同學 年齡相差12歲男生不懼議論熱吻女老師
- 教師≠編制 越來越多中小學教師崗和編制脫鉤
- 伊頓公學培養(yǎng)英國首相的歷史
- 生育高峰后人口下降 多出來的學校怎么辦
- 丈夫是混蛋,她獨自培養(yǎng)出4位中央委員,臨終不知兒子已壯烈犧
- 教育部:職業(yè)教育決不是單純的就業(yè)教育
- 校長如何為教師的平淡生活注入“甜蜜劑”?
- 教育洞察:教育改革的阻力真來自家長嗎?
- 2024年全面清除?對隱形變異培訓的治理不宜太樂觀
- 擠到“一房難求”的英國碩士 到底水不水?
- 農(nóng)村興起擇校熱陪讀熱 80后90后父母拒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3天獲利近千萬?隱秘而瘋狂的小學奧數(shù)競賽“生意”背后
- 迷戀電子產(chǎn)品,孩子大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 青少年網(wǎng)癮危害多:過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腦功能受損!
- 迷戀電視手機,孩子大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幾組數(shù)據(jù)讓人觸目驚
- “天賦基因”檢測靠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