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爸爸媽媽都感覺到孩子在1歲多以后,開始不太聽話,有的愛發(fā)脾氣,有的倔強,不知如何應對。
賈秀蘭老師作為前北京總后五一幼兒園園長,多年從事幼教工作,對幼兒成長、教育具有詳實的第一手經(jīng)驗和資料。針對目前人們普遍重視3歲以前對幼兒的教育,她在參加老教授協(xié)會學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外,對自己2歲半的小孫女進行了長期細致的觀察和教育指導。許多爸爸媽媽都感覺到孩子在1歲多以后,開始不太聽話,有的愛發(fā)脾氣,有的倔強,不知如何應對。那么,賈老師的小孫女在生活中也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況嗎?作為一位早教專家,她道出了許多年輕父母因不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而出現(xiàn)的教育指導上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說話不注意小節(jié)
孩子會說話以后,成人一些無意識的話語或開玩笑,可能對孩子形成誤導。
西西(賈老師的孫女)2歲時的一個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說:“爸爸我想要一塊糖。”爸爸擔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齒健康,就說:“沒有了。”西西不死心,說:“我估計還有。”按理說,2歲孩子能說出像“估計”這樣的詞語,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表達意愿,但西西爸爸卻未意識到自己是在與一個正處于語言和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的孩子講話,說了一句:“你估計個屎!”這一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腦海里。直到現(xiàn)在孩子快3歲了,當別人說到“估計”這個詞,她還不能接受。前兩天媽媽、姥爺和姥姥要帶西西去游樂場玩,過去了幾輛公交車,人都很多,媽媽說:“我估計一會兒就能再來一輛。”西西聽了,說:“你估計個屎。”可見,雖然時間過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仍然在孩子腦海里留著深刻的印記,每到別人說起“估計”,西西就要帶出“估計個屎”,后來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認為那樣說太難聽,大家用“覺得”、“認為”來取代“估計”了。
所以,家庭成員在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確禮貌的用語,不然孩子馬上就學上口了,成人自己還未意識到孩子從哪里學來的,怎么變成這樣了。
誤區(qū)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認為孩子是淘氣、調(diào)皮。1。5~3歲是孩子獨立意識十分強烈的一個階段,父母要明白這一點,不應過多強調(diào)要孩子聽話。孩子不聽話時,有的父母就用暴力恐嚇,把孩子的自我意識強行壓制回去了,這對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為例,我國由于多年來經(jīng)濟不發(fā)達,一個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著玩,對玩具十分愛惜,不能破壞。在美國,一次教育專家講座中談到玩具時,指出他們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對買回家的玩具小汽車如果三天還不動手拆拆裝裝,就會著急了,認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歡拆自己的玩具。剛開始,遭到爸爸媽媽的反對,覺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輛警車的警燈給扭壞了。后來,在大人耐心詢問下,西西說:“我想看看它為什么一打開就轉(zhuǎn),就亮。”姥爺給孩子解釋了,這是因為警車下面有電池,電線把電傳到了警燈上,一打開開關(guān),警燈就亮了。從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當然,成人也不鼓勵孩子無謂地破壞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對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時,在大人的協(xié)助下,拆裝玩具。這樣即避免了對物品的損壞,同時又照顧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識。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誤區(qū)三:稱孩子“說瞎話”
孩子到了2、3歲時,當自己的意愿與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時,會說一些與事實不相符的話,這時成人會以為孩子是說瞎話。其實,這是孩子主觀意愿的一種表達,不是存心說瞎話。
在“非典”時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換家居服。2歲多的西西也嚴格遵守這些衛(wèi)生紀律,還時時提醒大人要這樣做。也許因為天天這樣都做,時間長了,孩子也有想違規(guī)的時候。有一天,媽媽領(lǐng)西西進了姥姥家的門后,西西說:“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兒的時候,哪兒都沒摸。”媽媽一聽急了,覺得孩子整個兒在說瞎話,就質(zhì)問西西:“你再說哪兒都沒摸!”西西也不示弱,說:“就是哪兒都沒摸!”一看母女倆要起爭執(zhí),姥姥接過話茬,讓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說:“我是有一天哪兒都沒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門口的賈奶奶問了好,就回來了。我這次和媽媽出去呀,天沒下雨……我還是去洗手去吧,跟媽媽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記錯了。”在經(jīng)過了一翻回憶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論斷,主動去洗手了。
上一篇:高考狀元的家庭教育
下一篇:大數(shù)據(jù)揭秘男孩教養(yǎng)的5個禁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