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yīng)了人的內(nèi)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yōu)樽杂X。這種以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yīng),被稱為南風效應(yīng),有時也被稱作溫暖法則。這個寓言深刻地告訴我們,感人心者莫乎情,說服往往勝于壓服,和風細雨有時候要強于暴風驟雨。
所以很多的時候,我們過于急于達到結(jié)果,反而起的是反作用。比如對子女的要求,對學生的批評懲罰,不僅不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引發(fā)悲劇。而南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反而讓人自覺地服從。
所以,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應(yīng)該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曾有個初三的學生,被老師罰跪,這個學生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這哪是在教育學生,簡直就是在埋仇恨,既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更會給老師帶來巨大的潛在危險。也許某個事件引發(fā)了,就是下一個被學生殺的老師。
孩子的自尊是引導孩子向善的巨大力量: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
所有的教育都不應(yīng)該以踐踏孩子的自尊為前提,因為自尊自愛是孩子成長的巨大動力。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早期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富有創(chuàng)意,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典范。他的“四塊糖果”的教育經(jīng)典案例能給所有的家長和老師以巨大啟示。
有一天,時任育才小學校長的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同學,當即予以制止,并叫他放學后到校長辦公室去。放學后,這位男生早早地到了校長室門口,低頭等著挨訓。陶校長走來,遞給他一塊糖說:“這塊糖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到了,我卻遲到了。”男生有些驚愕。接著,陶校長又掏出一塊糖說:“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刻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塊糖。這時陶校長又掏出了第三塊糖說:“我已經(jīng)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個男生,是因為他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說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壞事作斗爭,應(yīng)該獎勵你啊!”從陶校長手里接過第三塊糖后,這個男生就哭著說:“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這時,陶先生又拿出了第四塊糖遞給他,溫和地說:“你已經(jīng)知錯了,再獎勵你一塊!”。獎完了,談話也結(jié)束了。
讓孩子學會自尊自愛,孩子就會自我反省,自我成長。在教育上和風細雨比狂風暴雨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家長和老師在教育上千萬不要再采用快餐式的簡單粗暴教育,不僅沒有起到教育作用,還隱含巨大風險。(學習力教育中心 余建祥)
·上一篇文章:思辨教育之該不該把戒尺還給老師?
·下一篇文章:接受孩子的平庸成為家長推脫責任的最佳借口,謹防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yīng)
轉(zhuǎn)載請注明轉(zhuǎn)載網(wǎng)址:
上一篇:中國家長為什么會集體患上教育焦慮癥、恐慌癥?缺乏家庭教育頂層設(shè)計
下一篇:接受孩子的平庸成為家長推脫責任的最佳借口,謹防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yīng)
- 教師≠編制 越來越多中小學教師崗和編制脫鉤
- 伊頓公學培養(yǎng)英國首相的歷史
- 生育高峰后人口下降 多出來的學校怎么辦
- 丈夫是混蛋,她獨自培養(yǎng)出4位中央委員,臨終不知兒子已壯烈犧
- 教育部:職業(yè)教育決不是單純的就業(yè)教育
- 校長如何為教師的平淡生活注入“甜蜜劑”?
- 教育洞察:教育改革的阻力真來自家長嗎?
- 2024年全面清除?對隱形變異培訓的治理不宜太樂觀
- 擠到“一房難求”的英國碩士 到底水不水?
- 農(nóng)村興起擇校熱陪讀熱 80后90后父母拒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3天獲利近千萬?隱秘而瘋狂的小學奧數(shù)競賽“生意”背后
- 迷戀電子產(chǎn)品,孩子大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 青少年網(wǎng)癮危害多:過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腦功能受損!
- 迷戀電視手機,孩子大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幾組數(shù)據(jù)讓人觸目驚
- “天賦基因”檢測靠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