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國內(nèi)教育動態(tài)   閱讀:

如今,整個基地已經(jīng)能夠提供氣象、水文、土壤、植被,以及水、碳、氮等100多項水文信息。劉廷璽的“行”不僅在跋涉過的路途上,更在實實在在的成果中。

“師者”劉廷璽

由于基地建在沙地腹地,幾乎沒有像樣的路可以走,每次往返都需要乘坐拖拉機。如果拖拉機也陷入沙中無法動彈,就只能所有人合力推著它向前走,一走就是幾十公里。干燥、風沙、蚊蟲、蒺藜……條件之惡劣,生活于內(nèi)陸城市的人恐怕難以想象。但劉廷璽始終在堅持,他帶出來的學生也都沒有退縮。

“如果你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成長于國家最艱苦的時期,你是不會懼怕任何困難的。”劉廷璽出生于赤峰市西北部一個貧困山村,非常清楚“苦”的概念。兒時缺衣少食,赤腳走在上山砍柴的石頭路上,這些經(jīng)歷讓他對現(xiàn)實困難早已很達觀:“跟那時候的苦比起來,跟貧困地區(qū)民眾的生活比起來,這些真的不算什么。”每為一個地方政府或一個企業(yè)解決一項與水有關的問題,劉廷璽都覺得自己是在為家鄉(xiāng)、為國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劉廷璽認為,在研究生階段給科研打基礎時吃一點苦,會成為學生一生的財富,只有在面臨困境時堅持住、挺過來,才能真正成長。回顧自己回國之初,為做成項目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的日子,劉廷璽說:“那段時間培養(yǎng)的研究生,現(xiàn)在都成才了,仍在不斷壯大且速度非常快。”這是讓“師者”劉廷璽最欣慰的事。

“劉老師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劉老師能堅持,我們也一定能堅持。”劉廷璽的執(zhí)著感染鼓舞著一撥又一撥年輕學生。學生們也曾有過抱怨,但最終都留了下來。“這里氣候干燥,風沙大,也沒有什么水果。”康同學的臉上有著城市里同齡女孩子沒有的皸裂和血絲。“但坐在拖拉機上大口喝水,經(jīng)受風吹日曬,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真的,覺得這才是真正最美的自己。”“要像劉老師一樣。”這是所有堅持下來的學生都會給出的答案。在劉廷璽帶領下,這支科研隊伍正致力于寒冷干旱地區(qū)生態(tài)水文與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并向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的方向大踏步邁進。

《神州學人》2020年增刊第2期

本期增刊執(zhí)行主編/主筆:惠娟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僅作為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網(wǎng)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


上一篇:減負令又來,教育部第四次發(fā)文整治培訓機構

下一篇:銅陵特教學校:10年為百名特殊兒童上門送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