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期末考試,想必每個父母親都是心慌慌膽顫顫。
這時候,父母親什么都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老師的電話一來準沒好事兒。
"您孩子的**功課太差了,家長注意一下!"
"這次模擬考退步太大了,家長監(jiān)督一下!"
"孩子這次成績都不及格了,家長一定要引起注意!"
……
老父母親們聽了,又急又氣,每天都在盤算著今天怎么教訓家里那個小崽子。
可是當孩子在自己面前聲淚俱下,哭喊著:"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考差!"
那一刻,老父母親的心不免也被揪著難受。這哪是在教訓孩子,分明是在折磨自己。
是的呀,孩子每天上課也算聽得認真了,作業(yè)也是認真寫了,哪怕偶爾作業(yè)沒寫也會在事后認真補好。每天晚上,孩子還會按要求在睡前閱讀半小時。就連周末,老父母親也不放過,督促孩子積極補課,查漏補缺。
按理說,孩子拿不了第一,考個中等也可以啊!夠不到中等,勉強及格總可以吧!
天知道,為了監(jiān)督孩子學習,老母親臉都黃了,頭都禿了。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明明很努力,為什么孩子越學越差?
其實,父母和孩子應該停下來,想一想,孩子的學習方法是否存在問題。
日常中,父母們深信不疑的一些學習方法,卻是學習中的大坑!
只有孩子避開了這些學習的雷區(qū),孩子才能走出"越學越差,越差越學"的惡循環(huán)。
那么,孩子日常學習之中,都會存在哪些學習誤區(qū)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11位心理學家,花了十年時間去研究,終于總結出了這些學習誤區(qū)。
以下便是最常見的四個學習誤區(qū)。
誤區(qū)一:機械化重復閱讀
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都喜歡認真記筆記,用熒光筆畫出各種漂亮的線。然后孩子一遍又一遍的抄寫,或者一遍又一遍地朗讀。
看到這樣的孩子,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會很欣慰:"我家孩子真努力啊!"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努力收效甚微。
原因分析: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認知天性》一書中指出,重復閱讀是違背了一個人的認知天性。
在重復閱讀中,孩子沒有體驗到障礙、失敗。對孩子來說,重復閱讀太沒有挑戰(zhàn)性了,學習成本太低了。
糟糕的是,孩子還會逐漸產生"我已經記住了"的錯覺。
這在應付考試的時候,或許能夠產生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不過是機械記憶,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力。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在考試之后全部忘記,時間其實是浪費了。
參考建議:考一考!
重復閱讀就像反復把珠子上串上細鏈,卻在任由它們從鏈條另一端掉落。
學習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給孩子的"鏈條"打結。沒錯,考試是最好的選擇!
伊利諾伊州哥倫比亞市的一所中學,就做過類似的實驗。
工作人員安排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學習。一組人重復閱讀,不測試;另一組學習完,還要經常進行小測試。
一個月之后大考,經常做小測試的學生平均成績是A+,而只是重復閱讀的學生成績是C+。
可見,考試可能是提升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
誤區(qū)二:頻繁集中練習
現在孩子學習都有一個通病,喜歡超前,喜歡快!在期末考前,很多父母總是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練習,把孩子時間排得滿滿當當。
然而,頻繁的集中練習效果卻比較差。
原因分析:頻繁的集中練習只能產生短期記憶。
曾經有人對38名醫(yī)生進行了一項研究。這些醫(yī)學生都要學習四節(jié)小課。一半醫(yī)生一天之內全部學完,另一半醫(yī)生每隔一周學一節(jié)課。最后,研究人員發(fā)現,無論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一股腦"全部學完的醫(yī)生都表現得較差,根本比不上另外一組。
頻繁的集中練習造成了"我學會了"的假象。然而那種記憶根本不持久,沒過多久就忘記了。
因為長期記憶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而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
建議:間隔練習更有效。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認為,人的遺忘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識記48小時之后,遺忘率高達72%。
孩子是不可能靠一次集中學習,就能一次性記住所有知識點的。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我們可以這樣安排復習的時間:
比如,孩子先學習完一個知識。剛學完的前三天,是記憶知識的關鍵。
1.第一個復習時間點:20分鐘之后
2.第二個復習時間點:1小時之后
3.第三個復習時間點:9小時之后
4.第四個復習時間點:1天之后
5.第五個復習時間點:2天之后
6.第六個復習時間點:6天之后
7.第七個復習時間點:31天之后
誤區(qū)三:學了這個,忘了那個
上一篇:學習力六要素之學習心智的重要性
下一篇:沒有了
